close

【本文雖是針對養殖業者而寫, 但就水族玩家對於除藻劑的認識應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除藻劑屬於處理藻類滋生的化學控制法, 化學控制法是一種有效但卻是最不安全的方法。這個方法基本上是使用化學藥品 (除藻劑) 將水中藻類除掉的方法。絕大部份的養殖業者均用此法來控制過度生長的藻類,雖然它的安全性堪慮,但因比機械控制法較為經濟得多,故仍然受到養殖業者歡迎。

        本法之使用,理論上應由有能力與有技術的人員來擔任比較適合,因為化學藻藥品處理的成敗,要看除藻劑的品質與種類、所要控制藻類的種類、魚的安全性、施用的時間與技術,以及使用時的專業程度而定。但是,事實上,在多數情況下,本法均由業者自行處理,坦白說這是相當不妥當的作法。

        除藻劑的種類不少,業者在選擇使用時,最好選擇一些已經被證明可用於控制藻害,以及正確使用對魚蝦也很安全的產品使用,不宜任意使用及濫用。如果自己不了解這方面的問題,最好先請教有經驗的業者或專家,相信他們一定會給您許多寶貴的意見。

        除藻劑使用劑量也會直接影響其成效。劑量使用不足,除藻的效果不彰,若使用過量也可能對魚蝦造成傷害。因此,在使用除藻劑時,必須適切地控制其濃度正好能達到滅藻又不傷害魚類的最佳範圍內。

        從毒物生物累積層面的考量,除藻劑使用頻率要越少越好,因為一般除藻劑對魚或多或少有直接的毒害,長期使用除藻劑對魚蝦的健康仍有不良影響,同時更有一些除藻劑是否會累積於魚體中還不太清楚,如果過度濫用,亦可能間接對人體造成傷害。

        利用止水式養殖且無法大量換水時,若因池中藻類過度繁殖而必控給予控制,在藥物的施用上必須小心謹慎,不僅要考慮其藻效,同時要兼顧其安全性。茲介紹目前兩種常用除藻劑的用法及注意事項如下:

       (一)硫酸銅除藻劑

        硫酸銅 ( CuSO4 ) 是一種有效且價廉的除藻劑,也是傳統上業者常用來消除池中過多藻類的化學處理藻劑。就抑制藻類生長繁殖而言,硫酸銅不失是一良好的化學藥劑。其優點是除藻效率高、成本低廉,以及持續時間長;其缺點是水中銅離子無法排出,易造成銅離子在水體中累積,甚至於累積於養殖生物體內。

        硫酸銅的滅藻原理是藉由銅離子的毒性去干擾藻類光合反應系統,使之無法正常行使光合作用而逐漸達到滅藻的目的。故使用硫酸銅作為除藻劑時,應一併打動水車,供應足夠氧氣,以免因藻類無法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氣,又大量消耗氧氣,使魚蝦有缺氧之危險。

        因銅離子在呈鹼性的水質中,易形成氫氧化銅沉澱,而逐漸喪失其藥效,所以同一劑量的硫酸銅,在酸性水域中使用比在鹼性水域中使用要來得有效,或要達到相同的效率,則鹼性水質之用量應多於酸性水質之用量。

        另外,銅離子也很容易被有機物質和含碳酸鈣的物質吸收,因此要在池水中正確控制其有效的作用濃度並不容易,最好的添加劑量方式是配合銅離子的濃度檢測,以確保藻效維持在有效,但不致傷害的程度。

        硫酸銅較不適合使用於海水養殖作為除藻劑,因為海水的 pH 較高,銅離子在水中停留的時間較短,很容易產生氫氧化銅沉澱。此時無妨考慮改用螯合銅,如 EDTA 銅,它是一種淡藍色的粉末,對魚的毒性遠較硫酸銅低,而且在海水中可保持一般期間不沉澱,以及不受硬水影響而減低其效果。故使用一次之後,至少可維持二星期之久。但 EDTA 銅的除藻效率比硫酸銅差得多,一般評估僅約硫酸銅的十分之一而已,必須提高 EDTA 銅的劑量才能達到滅藥目的,但這又會增加銅在水體中的累積量。

        一般言之,硫酸銅的有效作用濃度在酸性水中約為每立方公尺 0.5 ~ 1.0 公克 ( 約為 0.5 ~ 1.0 ppm ),鹼性水中為每立方公尺 1.5 公克 ( 1.5 ppm ),由於兩種濃度已接近對魚有毒害作用的濃度,故不可一下子就將硫酸銅結晶粒直接拋入水中,最好先將它溶解成溶液且有規則性地平均撒佈並轉動水車使之均勻擴散。兩次連續施用的時距,最好間隔至少二星期以上。此外,小心測量水體體積是很重要的,因為施用劑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皆與水體的正確體積息息相關。

        (二)BKC 除藻劑

        BKC 是 Benzalkonjum  chloride 的簡稱,中文名稱叫「氯化烷銨」,分子式 C6H5CH2N ( CH3 )2RCl,其中 R 為 C8H17 ~ C18H37 的烷基混合物。純品為白色至黃白色不定形粉末或膠狀片,有芳香族氣味及極苦味,可溶於水,商品多以其水溶液出售,有 80%、50% 等不同規格,水溶液搖動時會起強烈泡沫,其商業用途很多,可用作陽離子的清潔劑、表面防腐劑、活性劑、消毒劑、殺真菌劑及除藻劑等。

        BKC 的滅藻原理是它可使細胞外膜產生疏水特性變化,而抑制細胞生長,並使細胞外膜有剝落的現象,而易導致細胞中鉀離子的疏失,使藻體細胞失去正常的生理代謝作用而逐漸死亡。

        BKC 在臺灣已成為水產常用藥物之一,它不僅可以消除池中過多的藻類,維持適當的水色,而且也具有消毒殺菌功能。再加上 BKC 施用後在水中殘留時間短、易於被分解也是硫酸銅所不及的,故廣受一般業者歡迎。但是 BKC 用作除藻劑仍有相當危險性,因此在施用時,必須注意到不危害養殖生物的安全。

        目前市面上所銷售的 BKC 是由各種不同烷基 ( R ) 結構所組成的混合物,R 基不同,即使同為 BKC 產品,其滅藻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故在選用時要特別注意。前面提到 R 為 C8H17 ~ C18H37 之烷基,商業上的術語常以 C8 表示 C8H17、C9 表示 C9H19、C10 表示 C10H21……等,將 BKC 於之分類為 C8BKC、C9BKC、C10BKC……等。依此 C14BKC 的分子結構應為 C6H5CH2N ( CH3 )2C14H29Cl,餘類推。

        BKC 分子結構中 R 基碳數不同,對藻類的傷害程度也不一樣。根據若干國內外的水產養殖專家的相關研究指出,應用於滅藻的 BKC 產品中,以 C14BKC 的效果最佳,因此 C14BKC 應是最佳的選擇,其次是 C16BKC、C18BKC 等。

        C14BKC 滅藻的最佳濃度是 1.5 ~ 2.0 ppm,但在此濃度之下,有極少數的養殖生物可能會受到傷害,為安全起見,一般使用濃度為 0.5 ~ 1.0 ppm,但滅藻的效果會降低。由於商品中的 BKC 濃度不同,所以施用的劑量也不相同,通常商品中均有指示如何使用,請業者參照之。

        BKC 的最大優點是不容易在魚蝦體內被累積,對人體不會造成間接的傷害。但因其在水中易被分解,故藥效不會持久,通常僅約 2 ~ 4 天左右。復因 BKC 本身亦可與其他物質發生吸附作用,如水中懸浮物質或是投放的飼料等均可能降低其藥效,故最好每隔 3 ~ 5 天即應追加一次,直到藻害改善為止。

 

《資料引用來源》

http://www.miobuffer.com.tw/fishworld/199904/03.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afee19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